第77章 大结局(6 / 8)
没有想到李鸿过对于自己的儿子是否能得重用一点儿都不强求,说道:“皇上,不必看着老臣的面子对他们施恩,他们能用就用,不能用就让他们回永平县来找我,反正老臣家中良田不少,总不会饿死他们。”
皇上这下对李鸿过真是叹服了,赞他是千古难得一见的名臣、忠臣。
李鸿过却叹了口气,默默地推拒了,他觉得自己当不得这样的名声,也始终对皇上有愧。
放眼大秦,现在已经在他的倡导下渐渐兴起了一夫一妻的风气,年轻一辈的读书人里面,这么多年来,只要是李鸿过主持的科举,从来没有一个纳过妾的读书人能够考上进士,大家已经公认了一个道理——想要中举就不能娶妾。
而且,不少年轻的官员娶到了方宝英教出来的弟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知书达理,什么是真正的贤良淑德,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家闺秀,他们的妻子不仅能和他们吟诗作对,讨论时事经济,更能将家宅安顿好,各他们的仕途带来莫大的帮助,又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诚然,仍然有一部分人在中举为官之后就广纳姬妾,但是那样的官员每次吏部考核的时候都会因为“内帷不修”被评为“劣等”,慢慢的,他们为了往上爬也不再会纳妾了。
就这样,有着李鸿过强权的压迫,有着方宝英那边用心地培养女子,让她们能真正留住丈夫的心,大秦一夫一妻制度虽未写进律法之中强行规定,但是已经蔚然成风了。
奴仆均有资格学习、参加科考,只要能考中童生就能摆脱奴籍也已经成为了一条金科律例,基本上挖了世家的根子,让世家豪门更加的日薄西山了。天底下无数读书人都感谢李鸿过这个宰相让他们有了这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视李鸿过为恩人。皇上也对现在的这个状况很满意。
现在的大秦,河清海晏,国富民强,已经使得处处都是欢声笑语了。
李鸿过微微一笑,将自己一直保留的小册子留给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对他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并且告诫他们一定不能激进,要缓缓行事,日后不论谁能身居高位,都要想方设法将大秦往这个方向推进。
之后,他就和方宝英回到了永平县之中,继续开办学堂,方宝英划了片地继续教女学,他们的大女儿也跟着方宝英打理女学的事宜,并且照顾他们两老。李鸿过则开办了一个专收男子的学堂,开始教书育人。
结果,大量的京城世家中人不远千里将自己的子女送到永平县城里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