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匆匆那年(2 / 5)
价值不菲的养老金,足够你在年老无官职时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同时,因为皇帝考虑到京城地价、房价都比其他地方贵,京城里的官员们生活不易,于是他们的俸禄都比同级的地方官员高半格,因此,李鸿过作为一个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他的俸禄银子可以足够他们一家三口过上体面的生活了。
同时,对于李家来说,他们除了李鸿过的俸禄之外还有其他额外的收入。不久前李鸿过帮方宝英购入过一些京城的宅子,方宝英自己也购买过一些京郊的田庄和一些城中的商铺,每个月收入她手中的银子甚至比李鸿过的俸禄还要多,他们小两口倒是不愁吃穿,尽可以好好地赡养两家的老人。
关于官员的妻子、子女、亲戚经商的问题,太祖在建国初期是坚决反对的,禁止与官员有关的这些人员经商。可是这种事情岂是一纸朝廷的命令就可以杜绝的?当然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了,很多官员都让没有这种身份的人挂名经商,但是其实控制那些商业的还是官员本人或者他的亲属,造成了更加混乱的结果,因此后来的皇帝继位后干脆就废除了这一条,并不禁止与官员有关的这些人员经商,只是名誉性的禁止官员本人经商。
但是,让方宝英经商和让李鸿过经商不也是一样的效果么?方宝英有事情还不是会问李鸿过的意见,方宝英的铺子出了什么事情还不是要李鸿过去出面交涉?与他们家是如此,于天下千千万万官员家来说不也是一样的么?所以这一条实际上也是名存实亡,说不得日后也会被废除了。
不过李鸿过上一世知道知道他去世的时候都没有等到这一条规矩的废除,虽然它已经名存实亡,但是其实也像是一块遮羞布一样,恐怕轻易不会被扯去。官员们自诩为是士大夫,骨子里还是以经商为耻的,不屑于亲身为之,即便这条规矩废除了,官员们恐怕也不会以自己的名义经商,更多的肯定还是找一个明面上的代理人。
书归正传,一番打闹之后,李家三口自然是其乐融融地在家里过了一天。第二天敬茶的时候,李蔡氏果然又给了方宝英一套价值不菲的头面首饰,方宝英早早得了李鸿过的嘱咐,笑容满面地谢过了婆婆。
他们的二姐李妍和二姐夫钱戴承也在,李妍不仅慷慨地拿出了一个收益挺好的铺面给了方宝英做礼物,还帮李徽转交给了方宝英一个庄子。方宝英收到礼物之后郑重地谢过了李妍,心中有些感动,觉得婆婆和两位姐姐对自己都这么好,自己日后一定要对她们更好才是。
当然,李妍和钱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