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5 / 9)
末了,贾平仄下了八字结论,
“其心不静,火候未到。”
虽然其间也有寥寥几笔的夸赞,然而和通篇的批评之言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温向平捏着这薄薄的两封信,哪怕书房里只有他一个人,也恨不得地上有个地缝能让他钻进去。一瞬间更是萌生了把已经刊印出去的书都收回来的想法。
到底还是忍着羞愧把这两封信又仔仔细细的读了几遍,其中除了对于温向平立意的问题,还指出了温向平在写作方法和情节安排上的一些漏洞及误区。
温向平不由得叹了口气,都是自己造的错误,又能怪谁呢?何况两位前辈还如此细致的为他分析了整篇小说的优劣,着重警示自己切忌走了弯路,拳拳爱护之心可见一斑。
思及此,温向平不得不沉下心来,着实思考一番。他写作究竟是为了得名得利,还是自我升华的追求,两者又是否一定冲突?
温向平默坐良久,终于得出了结果。
不可否认,每一个文字在笔下诞生的感觉令温向平着迷,温向平亦享受随着主角人物在情节中生存体验的过程。《纽扣》也好,《蜀山》也罢,温向平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是心无杂念,沉入其中。
温向平可以是勇敢对抗怪物的小琳,也可以是一生传奇的卫华,可以是舍情舍爱的陆川柏,也可以是赤诚可爱的太阳公主,却唯独没成为和乐。这令温向平遗憾,也令温向平警醒。
所谓思维深度,正如史仁所说,并非情节一定要多么惊心动魄,也毋须人物身世要多么坎坷不平。之所以能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读者眼前重现,温向平首先需要成为这个人物,不仅仅是主角――带着一脑袋的书本和人生经验切实体会作品环境中的,独属于作品特定的人生。
每一刻的心思感情,本人往往都分辨不清。所谓深度,就是将每一种情绪都辩识清楚,再对每一种情绪产生的原因追根究底。
倘若人与书合了一,真正与每一位读者共鸣且共情,再加上文笔与构思的点缀,一本好书,哪怕内容再简单不过,也称得上一本上上之作,得到读者和文学领域的认可自然不在话下。而名利与自我追求,并不冲突。
温向平最终将这两封信就贴在了书桌靠着的墙上,与坐时的视线平齐,抬眼便看的到。这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一戒躁,二戒傲,三戒心不正。《和乐》的错误,温向平不想,也不会再让其重演一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