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抛夫弃子女知青11(2 / 4)
为了方便年龄小的孩子们读书认字,等到了初中,还是要去条件更好的镇上初中读的。
因此,除了校长是从上面教育部申请下来的,其他老师都是从周边各个大队的村民和知青中选出来的,好在正规手续走下来后有了正规编制,老师的工资不高不低,一个月12元左右,包吃不包住,年节时另有些福利,比起厂子差了点,可和村里种田的收益比起来不要太好。
对于知青们来说,这是唯一一个可以摆脱囿于土地的机会,自是争夺的厉害。
因为在这点上,他们甚至还不如村民门路广,可以托关系、想办法城里谋份工作。
不用想也知道,下乡知识青年到农村来,是为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为建设广阔的农村而来。这种背景下,哪个厂里敢收知青呢。也因此看不到前途,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知青们才会一直那么颓靡。
可这种事情能者居之,终究要靠实力说话,知青们都可以看得见的透明选拔,落选的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只能告诫自己,知识总是有用的,不能因为一时来到农村没有了用武之地就束之高阁才是。
此后,知青点都一改之前的颓废萎靡气息。大家都被重新激起了学习的热情。每日里互相间或请教中学课本、或学习红宝书等语录,一时间学习氛围高涨,这才展现了真正城里知青的风采面貌。也因此吸引了村里年轻人的好奇与好感,双方打破文化意识的壁垒渐渐走的近了些。
至于周念夏,在进入小学后就如老鼠进了米缸,不要太幸福了。
如愿脱离了体力劳动的周念夏,对待这份带自己脱离苦海的工作,再是热情不过。尽管年底才是试教学,但周念夏还是每日里积极认真备课、对待一群小萝卜头也亲切和蔼,被人尊称一句周老师,一时间在村里和在学校里的人缘都好了不少。
就这样,两人,一个在城里厂子,一个在村里小学,可彼此知道两人一起为未来的生活努力,虽不时常见面心却始终聚在一处、力往一处使。村里大家伙儿也都喜见这对年轻人的结合。
时间也不等人,两人都到了可以结婚的时候了。
钱建军今年已经20了,尽管已经有了对象,但看在外人眼里没结婚就是没成家,钱家人、尤其钱妈妈格外着急,恨不得拉着儿子和周知青立马把这婚给结了。
只都叫钱建军拦了下来。他不希望给夏夏太多压力,他更期盼两人的结婚是水到渠成,而不是半推半就下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