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5 / 8)
,并且示意助手向众人分发他的论文原稿。
“过去的题跋从没点明作者的姓氏,只说他名字叫希孟。清代收藏家梁清标头一次点明作者姓王,焉知不是他为了抬高此画身价而信口言之?……”
“如此大幅的青绿山水,长近一丈,然而却画得一丝不苟,树房舟桥,人畜鹤鸟都细节毕现,仅凭一个二十岁不到的年轻画师,如何能够在半年时间内构思、打稿、反复修改、独立完成?我特意请了几位相同年纪的美院学生,让他们一天八小时的专注绘图,结果发现按这个速度,完成一幅《千里江山图》需要至少五年。而且有两个学生已经得了腱鞘炎……”
“这幅画很早就进入了清宫内府,作为乾隆皇帝的收藏。众所周知,乾隆是狂热的书画鉴定家,凡是他鉴定为真品的,一般都会盖上许多御章,表示鉴定完毕。而《千里江山图》上乾隆的钤印只有寥寥几个,说明乾隆手下的画家们都不认为它是古董珍品……”
“大家看图1,这幅画后面的蔡京题跋是后来接上去的,接缝处只有半个小章,和另外一半衔接不上,而且用的是不同的字体和绢布……”
“我还在实验室里鉴定了和《千里江山图》年代相同的绢……”
“至于图中用的颜料,我也通过故宫博物院公开的照片资料进行了化学分析……”
“它的设色、构图、绘制习惯,都跟当时北宋画坛的流行趋势相差甚远,可以说非常领先于时代……或者,换句话说,它不可能是近千年前的产物……”
……
“综上,我认为《千里江山图》这个IP是故宫近几年才开始炒热的!这是学术圈的腐败,这是学术界的合谋!在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刺激下,博物院居然用一幅平庸无奇的画作来充当中国十大名画之一,到底出于什么样的私心??好了我的报告就到这里,大家如果对我罗列的数据有疑问,欢迎会后探讨。”
施一鸣侃侃而谈半小时,终于说完了结束语,面带得色,环视全场。
全场观众基本是石化了的模样。
因为他这番瞎说八道……真的很有道理啊!
如果他列的那些数据没有疏漏,那他的一个个论点,确实翔实得很难反驳。
虽然,这个结论太具有颠覆性了,打碎了在场所有人的直觉和常识。
但,施一鸣不是在报告里也说了,“人类认知的进步,就是靠一步步打碎固有的成见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