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3 / 12)
扩大,不过日本人的抵抗却也在增强着,而且和一般的失败者不同,日本人的抵抗是在实实在在的增强。
在将工业迁移了一部分到澳大利亚后,凭着澳大利亚的资源,还有原有的工业基础,日本人很快就在澳大利亚成立了除日本外的第二个工业基地。
如钢的产量,在1942年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一百多万吨的程度,这个程度差不多有法国的三分之一了。而同时期的日本也不过才700多万吨,可以说在有了澳大利亚后。日本的工业实力的确得到了相当大的增强。
而且在军工方面,澳大利亚也有相当的基础,在很久以前澳大利亚甚至就已经可以生产万吨级上下的巡洋舰了。
而原本一直制约澳大利亚的,就是人力资源的问题。虽说澳大利亚的资源相当丰富,工业方面更是如此,可是在人力资源上却十分的…
而现在,日本人却是补足了这一点…
有着数千万人口的日本,无疑要比澳大利亚的人力资源充沛许多,更何况日本人还从南洋掳了许多人口来?
尽管冯·曼施坦因从不怀疑希特勒最高统帅的地位,但他却也认为最高统帅只需要关心政治、外交、整体大战略,对于战场上战术性的问题。只需交付给将领即可,尤其是他对于希特勒的的静态硬性防御政策,完全无法认同。因继续和希特勒争论有关在东线的总体战略问题。冯·曼施坦因主张有弹性的机动防御战略。他准备放弃领土。企图使苏军要么过于分散,或使它们前进过令他们的装甲矛头可以在两翼反击,以达到包围他们的目标。
希特勒忽视曼施坦因的意见,继续坚持静态战。在所有阵地上,德军必须捍卫到最后1人。由于这些频繁的分歧。冯·曼施坦因公开主张希特勒放弃对军队的指挥和交由战争的专业人士管理,首先是建立东线战场总司令一职。但是希特勒多次拒绝了这个想法,他担心这会削弱他在德国拥有的权力。
这种争论也惊动一些希特勒最亲密的伙伴。如赫尔曼·戈林、约瑟夫·戈培尔和武装亲卫队首领希姆莱,他们都并不准备放弃任何权力。希姆莱开始公开质询冯·曼施坦因的忠诚。他旁敲侧击地向希特勒进言,冯·曼施坦因是唯心主义和失败主义者。不适合指挥部队。冯·曼施坦因频繁的争吵加上这些指控导致了希特勒于1944年3月31日决定解除冯·曼施坦因的指挥权。1944年4月2日,希特勒任命瓦尔特·莫德尔,1位坚定的支持者,代替冯·曼施坦因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