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坦克战(3 / 6)
抵达战场的德国坦克并不是很多,其中更是有相当一部分只是豹式一类的坦克…
至于国防军为什么没有装备像猎虎这样的自行反坦克火炮?
在拥有了庞大的空军和陆军后,国防军更加倾向于主动进攻,因此虽然总装备部那边也发展了几款性能还算不错的反坦克突击车,但是最终却都没有被陆军看上眼。
和那些反坦克突击车相比。陆军还是更喜欢像zt-40和zt-41这样的坦克。
至于如何解决对方的坦克?在陆军的将领们看来,只要己方的坦克永远强于对方的,这自然也就不是问题了。
而目前很明显的是,中国在装甲力量上的技术要明显强于世界各国。哪怕是如德国或俄国这样的坦克强国,也需要屈居于中国之下…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发展防御明显强过进攻的坦克歼击车了。
坦克歼击车的出现,也是有他的原因的。
二战期间,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突飞猛进,坦克的重量从二战前的10吨左右迅速提高到了30吨,一些重型坦克还达到40吨、50吨甚至是60吨以上。火炮口径也从二战前主流的37毫米迅速升格为75毫米、76毫米、85毫米、88毫米、122毫米等,坦克的防护和火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这样一来。一个尖锐的问题就产生了。要对付越来越难以穿透的敌坦克装甲,就需要更大威力的火炮,敌坦克的装甲厚度也会水涨船高变得更厚,又对火炮的威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如此“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坦克的全重迅速上升,几乎超过了动力系统能承受的极限,从而影响到了坦克的机动性能。许多国家的装甲部队都在试图解决这样一个难题。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对手,如何使装甲车辆在火力上尽快压倒对手。而又不因为火力的提升造成装甲车辆超重。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当时各国的坦克装甲车辆设计人员都绞尽脑汁。有一些设计者虽然知道这是个技术瓶颈,但是仍然试图硬闯蛮干,一味提高装甲厚度和火炮威力。结果设计出了类似“虎王”这样火力、防护超群但机动能力极其薄弱的重型坦克,这条蛮干道路的极端便是疯狂的“鼠”式超重型坦克。这个180吨的大家伙如何送上前线都是个头痛的难题——不过也不必太担心,因为前线会自动朝它靠拢的)。
实践证明。在技术水平没有大的突破之前,硬闯蛮干决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另一些设计者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