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沧海(2 / 15)
3年)四月,浙闽总督刘清泰奉朝廷之命,开始与郑成功接洽招抚事宜。
此次招抚,无论从动机来看,还是就行动而言,清廷无疑是相当有诚意的。招抚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郑成功的态度。
虽然郑成功对永历政权一向爱理不理、若即若离,但对待清廷的态度却是相当坚决的。
隆武帝“当尽忠吾家,无相忘”的嘱托,郑成功不会忘记!
曾经苦劝父亲“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于渊;离山则失其威,脱渊则登时困杀”,郑成功不会忘记!
母亲田川氏受清军凌辱而选择自尽,郑成功更不会忘记!
让老子投降?你没睡醒吧?
郑成功是政治家,不是“愣头青”。——“愣头青”只会感情用事,政治家善于深藏不露。
面对清廷抛过来的橄榄枝,长年因粮饷发愁的郑成功决定陪他们玩玩儿,上演一出“和平换食品”的好戏。(将计就计,权借粮饷,以裕兵食也。)
清廷提出“和议”,郑成功没有表示反对,而是抢先提了一个意见:金砺大军就摆在我家门口,你们准备用嘴巴谈判还是用火炮谈判?
清廷从郑成功的话中感觉到有谱,赶紧在六月调金砺部离开福建,一方面表达“和议”的诚意,一方面也是出于对付孙可望、李定国的需要。
搬开堵在家门口的“太师椅”,郑成功趁机派军前往福建、广东沿海征兵买粮,赚得盆满钵满。
永历八年(1654年)二月,清廷册封郑成功为海澄公的敕印抵达福州。这让郑成功有点措手不及:闲着没事跟你们玩玩儿,怎么还当真了?
为了防止假戏真做,郑成功立即表明态度:受封可以,剃发免谈!他明白,只要不变发型,这敕印就发不下来。
清廷来使也怒了:你怎么提上裤子就不认人呢?
郑成功不管这么多,索性打着“海澄公”的旗号,派部队到清军控制的地区大肆征粮。那群地方官搞不清楚状况,打又不敢打,只能乖乖交粮,回头再向朝廷伸手要。(有司莫知攸措,剿抚两无适从。)
一方认认真真,一方逢场作戏,时间一长难免穿帮。北京的一些大臣发现不对劲,还没谈出啥结果,粮食损失不计其数,搞得福建、广东沿海各地苦不堪言。顺治帝也察觉到郑成功是个“大忽悠”,准备结束“和议”,继续付诸武力。
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