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沧海(14 / 15)
的伤亡。不过,郑军水师有六十多艘战船,在数量上占据压倒性的优势,靠挤也能将对方挤兑死,荷军占不了什么便宜。
一场激烈的炮战之后,荷军战船有一艘被击沉,另外两艘负重伤后仓皇逃窜,海战胜利结束。
海面酣战的同时,先期登陆的郑军也向荷军阵地发起猛烈攻击,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敌阵。荷军虽然单兵装备优良,但难敌“人海战术”,纷纷退入城内固守。二月初十,郑军攻占赤嵌城,揆一率残部龟缩在热兰遮负隅顽抗。
三月二十九日,郑成功向荷兰军队下达最后通牒,揆一咬牙死扛,继续固守在热兰遮城内,等待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援军。
五月,郑军第二梯队抵达台湾,热兰遮已经唾手可得。
就在郑成功准备最后一战时,驻防铜山的蔡禄、郭义于六月初三发动叛乱。郑经虽然早就怀疑这两人有反意,但一直没有采取反制措施。
得知铜山叛乱后,郑经才匆忙从厦门调集军队进剿。十九日,叛军将铜山抢劫一空后,从容投奔清军,厦门军队扑了空,看到的只是铜山的一片焦土。
铜山叛乱虽然被“平息”,但严重干扰了郑成功的既定部署,转而对热兰遮实施“铁桶战术”,令其不战自降。
八月十二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援军逼近台湾,但看到前方郑军的战船黑压压的一大片,吓得调转航向跑掉了,揆一最后的希望破灭。
十二月十六日,郑成功趁部分荷兰士兵出城投降之机,向热兰遮发起总攻。十八日,已陷入绝境的揆一无条件投降,率残部滚出台湾。
此后,台湾成为郑成功抗清的大本营,与厦门、金门、南澳等地遥相呼应,搅得东南沿海的清军不得安宁。
为了对付郑成功,清廷从永历十五年(1661年)八月开始,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实行“沿海迁界”。由于当时的台湾尚未全面开发,郑军的粮饷主要依靠到大陆沿海“打秋风”补给,因此处境愈加困难。
永历十六年(1662年)四月,朱由榔被俘的消息传到东南,郑成功的内心极其苦闷。永历政权的倾颓,自私自利的“闽系”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或许,郑成功除了苦闷之外,难免有一些愧疚与悔恨之情。
不过,当张煌言提出拥戴鲁王继统时,早已习惯于自行其是的郑成功根本不屑一顾,依旧以“延平王”的身份,打着永历政权的旗号,继续跟清廷死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