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合流(3 / 18)
。
该杀的杀了,该罚的也罚了,但此事尚未了结,因为还有一个人没有收拾。
谁呢?
施琅!
泪奔的施琅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受康熙委派负责收复台湾的福建总督姚启圣巧施离间计,诱使偏听偏信的郑经杀掉施琅家眷,逼着施琅投降清军。其实,这不过是出于故事情节需要而进行的“蒙太奇”处理,并不符合史实。
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是施琅早就彻底投降清军了,此次厦门失利便是最初的导火索。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施琅走上这条路,应该说也是必然的。
施琅第一次出场,是隆武元年(1645年)七月跟随黄道周北上联络抗清义师。当时,年轻的施琅已经初露在兵法和谋略上的天赋,向黄道周提出了“坐镇赣州、化整为零”的抗清策略,可惜未被“等级观念”深重的黄道周采纳。施琅虽然官卑职小,脾气却不小,见上司固执己见,索性挑子一撂,返回福建。
从这件陈年往事可以看出,施琅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但为人相当傲慢跋扈,从来都不给领导面子。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随着官职的晋升,施琅的这种性格弱点也越来越突出。
投奔到郑成功麾下之后,麻烦可就大了。施琅不给领导面子,郑成功偏偏又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这俩人撞到一起,不出点状况才是怪事!
刚开始时,郑成功与施琅相互还有点新鲜感。施琅熟谙兵法,排兵布阵往往出其不意,再加上长相英俊(风宇魁梧),因此深得郑成功的偏爱。
时间一长,“上下同心”的局面逐渐发生变化。施琅“侍才而倨”的性格不仅没有任何收敛,反而是变本加厉,全然不顾及领导的感受。郑成功本来就心胸狭隘,便总想找机会给这个“狂人”泼点冷水。
打潮州,机会终于来敲门了!
施琅在潮州忍不住,说了几句实话,郑成功趁机夺了他的兵权,赶回福建。清军偷袭厦门时,失去兵权的施琅依然带着亲兵奋勇抗击,怎么罚也罚不到他的头上。不该罚,那就该赏,郑成功还是挺大方的,手一挥就赏给施琅白银二百两。但是,施琅想要的不是物质奖励,而是“平反”:我在潮州说的话都应验了,至少得官复原职吧?
郑成功偏偏忘了这茬,接连发了几道任命,施琅看了一遍又一遍,就是没找到自己的名字。直到老部队的总兵、副将都有了新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