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反攻(2 / 18)
八月初九,中路军率先告捷,全歼镇守叙州的清军,并会合白文选部反攻重庆。同时,西路、东路也秋风扫落叶,快速向北推进。
吴三桂吓傻了:虽说出来混迟早要还,这还得也太快了吧?
八月十九日,清军在四川的“三巨头”——吴三桂、李国翰、李国英在夹江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做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撤!
大家都是聪明人,都明白“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道理。“撤退”的共识很快达成,但分歧在于:撤到哪里去?
三个人,两种意见:A.四川保宁;B.陕西汉中。
李国英选A。——几万大军一拔腿就撤到陕西,我这个四川巡抚怎么向朝廷交代?
吴三桂、李国翰选B。——多说无益,安全第一。你怎么交代是你的事,你的事关我们屁事?
二比一,少数服从多数,开溜!
“夹江会议”的决定很快传达到分散在四川各地的清军,大家接到命令便拔腿开溜,向陕西方向撤退。
各路清军跑得不亦乐乎,只有重庆的清军比较悲催。
当时,驻扎在重庆的清军将领有一大帮子,包括梅勒章京葛朝忠、白含真、佟师圣、镶红旗章京尹得才、永宁总兵柏永馥、左路总兵陈德、夔州总兵卢光祖等等。接到吴三桂的命令后,诸将领赶紧率各部后撤。
八月二十五日,刘文秀会合白文选的部队进抵重庆,突然发现很不对劲:清军死哪儿去了?
虽然各地军队都发现清军在后撤,但重庆的清军“不翼而飞”,让刘文秀有点如鲠在喉的感觉,这跟他入川的重大使命有很大关系。
什么重大使命?不是抗请吗?——对,但不全对!除了清剿吴三桂、李国翰、李国英以外,刘文秀还肩负一项重任:打通川鄂通道,为将来顺江东下扫清障碍。
这条抗清的道路,富有远见的孙可望已经盘算很久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如果单纯采用“推土机”战术,从贵州经湖南、江西、浙江,一路推到南京,难度显然是相当大的。但要是控制了长江这条“黄金水道”,进军南京的难度至少可以打个对折。
显然,重庆的守军“人间蒸发”,对于长江水道的畅通,隐患是相当大的。因此,刘文秀不敢怠慢,赶紧率军日夜兼程向北追击。
二十八日,在距离重庆一百多里的停溪,刘文秀的追兵终于看到了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