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内讧(1 / 11)
朱由榔的运气
隆武二年(1646年)九月,隆武皇帝朱聿键遇害的消息传到广州,两广官员登时炸开了锅。他们想不明白,朱聿键、郑芝龙不是挺牛的吗?怎么稀里糊涂就玩完儿了?
消息来自“路边社”,所以有人信,也有人不信,但大部分人还是宁可信其真。——这是什么居心?内心太阴暗了吧?
有点不近情理,但事实就是如此。两广官员没时间总结隆武政权的经验教训,更没兴趣派人冒险前往福建救出朱聿键(如果活着的话),他们最先想到的是“福建没了两广顶”。既然要顶,就得有人担纲,选人担纲这种事,又叫做“定策之功”。
两广官员不约而同地积极行动起来,实事求是地说,他们从来没有这样积极过。这次破天荒的激情与动力,都源自于一个共同的目标——选嗣!
我们不禁有些担忧,清军在江南搅和了两年多,一大堆亲王死的死、降的降,还有能拿得出手的吗?
先看看地盘再说。
清军虽然声势浩大,其实兵力不多,又有夏天回北方“避暑”的毛病,加上民众自发的抗争比较激烈,所以南明的地盘损失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大。历经弘光、隆武两朝,先后丧失了南直隶(今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福建、江西(赣州还在激战中,但获胜希望渺茫)、湖南岳州,南明控制的地盘还剩下广东、广西、湖南(岳州除外)、贵州、云南五个省。
根据亲王“遍地开花”的分布特点,五个省肯定是有亲王存在的。事实上,穷山恶水往往深藏不露,这里不仅有亲王,而且相当拿得出手——血缘比朱聿键、朱以海近多了。
谁呢?南京“选嗣总决赛”落选的三号选手——桂王朱常瀛。当然,朱常瀛已经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一月病死,但他还有儿子,一个是安仁王朱由楥,一个是永明王朱由榔。
桂王这一支出自万历皇帝朱翊钧,也是当时硕果仅存的万历血脉。他们曾经与皇帝的宝座近在咫尺,但都因为身处蛮荒之地而未能如愿。
南京建政,史可法希望拥立桂王朱常瀛来化解福、潞之争,但被马士英钻了空子,功败垂成。弘光政权覆灭,时任广西巡抚的瞿式耜想拥立安仁王朱由楥(朱常瀛死后袭封桂王),但福建的郑芝龙近水楼台先得月,拥立了唐王朱聿键。瞿式耜顾全大局,没有在广西“另立中央”,但还是有些犹豫,没有立即明确表态拥护福州政权。直到靖江王朱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