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抗争(2 / 14)
一石激起千层浪,已被清军收入囊中的江南顿时风云突变!
不就是理个发吗?至于闹这么大动静吗?
相当至于!
首先,当时清人的发型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脑袋前半截秃着,后半截扎个尾巴,也不知道这群人怎么想的,竟然钻研出这种要多丑就能有多丑的发型来。
“美观”问题倒还在其次,最关键的问题是,发型再时髦也不能剃,因为孔圣人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当然,出家除外,那叫断绝尘缘、皈依佛门。)
剃发,就是不孝。不孝之人,生时遭人唾骂,死后还要下地狱。因此,从秦朝到明朝,普通老百姓从来不剃头,也没有“理发师”这个职业(最多是寺里的方丈友情客串一下)。东汉末年的曹操曾“割发代首”,今天看来纯属作秀,但在当时,是要付出极大勇气的!
现在,多尔衮让全国军民一起理发,他也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
多尔衮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一年前的“剃发令”就险些引发北京骚乱。但越是这样,多尔衮就越是迫不及待地要推行剃发。
不同民族之间,武力的征服并不是真正的征服,文化的征服才是王道!
文化这个东西比较虚,必须有一个载体,发型、服饰当然首当其冲。因此只有剃发易服,才能体现出被征服者对征服者的心悦诚服。
多尔衮以为,清廷大军压境,江南传檄而定,与去年在北京“两眼一抹黑”的境况已不可同日而语,正是实行“文化征服”的最佳时机。
事实证明了多尔衮的天真。剃发令一出,很多已经归附清廷的地区纷纷揭竿而起,公开与清军为敌,他们以舍生忘死的抗争向多尔衮宣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
发型引发的血案,开始在江南各地上演,其中斗争最坚决、对抗最激烈、耗时最持久的,非江阴县莫属。
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二十日,清廷任命的知县方亨到江阴县上任。方亨刚刚到任之时,江阴百姓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异样,因为江阴已经宣布归附清廷,新领导派一个知县来主持地方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几天后,常州太守宗灏派来了四名士兵,方亨不敢怠慢,“供奉甚度”,敏感的江阴人嗅到了一丝不祥的气息。闰六月初一,惶恐不安的江阴百姓借在文庙上香之机,向方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