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疑案(3 / 15)
不是脓包,李自成在怀庆府的疯狂已经让他预感到了危险,因此迅速作出反应,转变原定作战方案,命令多铎挥师西向,先解沁阳之围,随即西进潼关,与阿济格会剿李自成。
如此看来,无论是李自成的大顺军,还是南京的弘光政权,之所以打不赢兵力不占优势的清军,实在不是因为自己太无能,而是敌人太狡猾。
但事实并非如此!
现实的情况是:无论多尔衮采取怎样的作战策略,清政权想统一全国,都将面临同时在两线作战的局面:一边对付西北的李自成,一边对付南方的弘光政权。既然李自成可以趁着清军后方兵力空虚大肆进攻,那么在多铎率军西征后,弘光政权在理论上也可以出师“北伐”,抢占中原。
对于这个仅存在于“理论上”的局面,多尔衮根本不屑一顾。经过几个月的观察与试探,特别是通过与南方使团的接触,他已经看清了弘光政权腐朽无能、苟且偷安的真面目。在他看来,南京的那群脓包哪怕有一丁点儿北上光复故土的意图,清军也不可能如此顺利地拿下河南、山东。想让弘光北上夺中原?即便是“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朱由崧也不敢与清决!
弘光政权的朝堂上就是一群如假包换的脓包,李自成也聪明不到哪里去。
自从揭竿而起以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充分发扬了“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优良传统。先是一路凯歌高唱、横扫中原,逼得崇祯皇帝上吊殉国,大顺军定鼎北京,宣布改朝换代。但是,进城之后的李自成贼性难改,不懂得团结官绅,实行“封建主义改造”,而是继续推行“无政府主义”的“流氓”路线,根本不像个“开国之君”的样子,逼着吴三桂倒戈,这才让关外的清军钻了空子。
山海关一战,大顺军虽然损失惨重,但主力尚存,李自成完全可以通过节节阻击,有计划地撤退,既避敌锋芒,又不断袭扰,消磨清军的锐志,以图伺机反击。遗憾的是,李自成率领大顺军索性一溃千里,将整个黄河流域拱手让出,开局的优势被消耗殆尽,大顺军陷入极其被动的局面。
怀庆战役,又是李自成在关键时刻下的一着臭棋,硬逼着自己从被动走向绝境。
按理说,李自成能够主动在中原反击,显然对清军很不利,为什么说是一着臭棋呢?
——勇气与精神可嘉,但你得把时间算准了再打吧?
李自成早不打、晚不打,偏偏选择多铎大军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