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大外挂(3 / 4)
毕竟还是年轻,颇有几个人蠢蠢欲动。
李神策极霸气地出列:“池脩之自景宗朝便得景宗赏识,亲授舍人,朝夕提携。又曾出镇地方,亦做过九卿、尚书,处事公正果决。又是年富力强,若有可褒贬之处,唯惜其年轻。然则朝中诸人,谁又比他做过的实事更多呢?年轻些是无碍的,总好过马齿徒长。”噎得想反对的人脸红脖子粗。
李幼嘉又难言,池脩之的儿女亲家们也跳出来同意,郑靖业系亦为之鼓噪。
楚椿想了一想,池脩之的履历是够光鲜了,尤其是在司州时候的作为,也不能说他心中没有国家。这做宰相的,谁没点黑历史呢?池脩之也就是那么一个黑历史而已。当下也同意了。
他开了头,中间派等也动摇了。
顾崇投完赞成票,却又提出:“景宗之时,有宰相五,如今只得其三,是否再添一二?”
随着他的提议,不少人眼睛也亮了起来。李神策是断不肯再来个不好控制的人的:“为政须灵活,因事设职,而非为固守成例致使人浮于事。”死活不肯答应。
萧复礼是比较赞成李神策的观点的,再开明的皇帝,也不想弄个半老头子来念叨些没谱的礼仪,萧复礼需要的是一个实干的宰相。不等再有人掀池脩之的黑历史,萧复礼飞快地接口道:“李相所言甚是!朕唯实干,不务虚礼!有德高者,吾当旌表之!有才高者,吾当任用之!”
后世谈起萧复礼此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一个信号,一个彻底转变选官方式的宣言。他是个实干家,进一步确立了国家工作人员应当有相当的能力而不是用评选道德楷模的标准任命一群不通实务的牌坊,是对“以德行”推荐选官的明确否定。
不可否认,池脩之在推进社会公平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在推广科考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他与池宪秉政的时期里,科技得到了足够的重视。由于父子二人相继执政,时间够长,政策有相当的连续性,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二位实在称得上是良相,举荐人二李的提议对国家发展确实是有好处的。
然而对二李举荐池脩之为相这件事情本身,一直有一个评价:你妹!你们不是私相授受吧?
看郑靖业先后举荐二李,二李又不约而同地举荐了池脩之,说你们没一腿,谁信啊?
池脩之宣麻拜相,池府宾客盈门。
最得意的莫过于夏寔了,不但在家中得瑟自己眼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