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2 / 4)
李格非迟疑了片刻,还是照实答道:“兴修水利,开垦荒田,自是有利国朝。只是各州郡都以此为重,朝廷诸公未必会肯。再者,能治水的,又有多少?若是胡乱修建,非但无法惠民,还要平白浪费人力物力。”
他这话,倒是四平八稳,并不一味吹捧,也不一味驳斥。韩邈赞许的点了点头:“此事重在谋划,若是能在兴修水利之前,先定预案,令朝廷派精通水利之人审过,再行批复,方可稳妥。不过水利一事,关乎利益。截水断流、筑坝建堤的豪强数不胜数。朝中非议者,不会在少数。”
哪个大户高门,没有截流灌溉自家田亩的毛病?修水车、水碓的,更是不知凡几。现在水利锻锤、水利纺纱的作坊,也在汴水两岸建起。那些嗅到了腥味的巨贾,又怎肯轻易放过?就算朝廷不释出图纸,仿也能仿出来,需要水利的地方就更多了。朝廷突然颁布农田水利法,岂不是要断他们的财路?
因而新法本意不差,面对的阻力,却也不会少了。
李格非家贫,倒是从来没想过还有拦河的事情。诧异过后,不由也有些忧心起来:“那要如何立论?”
新法若真能实施,开垦荒地,修浚河道,乃至筑堤圩田,必然会使百姓受惠。若真因为触动豪贵利益,被罢免废止,也是一件憾事。
“既然咱们的小报喜讲古,不妨说说秦国的水利。能兴国致富,才是水利的根本。”韩邈笑着答道。
秦国有什么水利?自然是秦始皇时的郑国渠了。这故事本就传奇,更造就了关中粮仓,进而助始皇帝称霸天下。若是再往早探究,秦昭王时的都江堰,也是个传承千载的大工程。历代都要维护,至今还让巴蜀丰产,有“天府”之称。
小民并不学史,又有几个清楚水利之功?若是在报上写出,想来也能让不少百姓知晓水利的重要。而天下人皆知道了水利的重要性,那些抢占水道,独肥自家的豪绅,恐怕也要收敛一二了吧?
思路越来越清晰,李格非兴奋的点了点头:“我这就撰稿,务必要让天下人知其利害才行!”
新法一出,果真引来了朝廷不少官员的非议。御史中丞司马光更是直斥此有违祖宗之法,强征民力,势必害民。更勿论朝廷放贷,其害甚于民间收息。司马光也是三朝重臣,更有“德性淳正,学术通明”的美名。有他为先锋,反对此法的,顿时甚嚣尘上。只盼天子能迷途知返,废除这残民的恶法。
朝中吵的不可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