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4 / 4)
,终于还是道:“王临川欲一言以决,吾等其能置之不理?”
刊首乃是王安石所写,说是他属意,也不为过。毕竟这报名为“京报”,而未挂“宋”、“皇”之类字样,其意义不言自明。现在王安石都要跳出来变法了,岂能让《京报》独揽士林风向?
程颐一听就懂了:“阿兄可是要在咱们的报上,驳斥王临川?”
比起那死活不搭腔的《日新报》,反驳《京报》的意义,就大不相同了。这就像把台谏的奏章,直接放在了报上。若是写的出众,莫说是官场中人,怕是士林也能知闻,这可当真是名扬天下了。
而竖起了这么一杆旗帜,还怕那些想要畅所欲言的,不来买报,投稿吗?《明德报》的声望,定然日隆。而王安石毕竟还不是宰辅,区区一个翰林学士,谁不能驳斥两句?《京报》又是官办的报纸,他王安石敢在报上发私人之言,把攻击他的话,一一反驳回来吗?
偌大靶子,不打才有鬼了。
于是随着《京报》的刊登,和《明德报》的极力驳斥,国债即将发行的消息,也在官场中蔓延开来。既然势不可挡,就要扭转一下风评,这也是朝廷官员们的一贯操作了。促成好事不易,想要使坏还不简单吗?
只是这些风评,对于百姓而言,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又不看那两个艰涩难懂的报纸,还是《日新报》所言,最是中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