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5 / 6)
“□□?”
“是啊。”韩宣喝了口茶,说道:“我读书虽少,却也记得《十三经注疏》里有关于孝的阐述,“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意思是说:不孝有三种,如果一味地顺从父母,就是陷亲人于不义,这是最大的不孝。而这《弟子规》里却教导人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里并没有强调父母做的对或错,只是一味地叫人去遵守。那父母是对的也还罢了,倘若父母有错,你还是这样顺从,那不就是阿意曲从,陷亲于不义么?况且,这里又强调待人处事要“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记得孔子曾经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别人对你坏,你用好来回报别人,那他如果对你好的话,你又该如何才能回报他?这书要我看,实际上已经违背儒家思想了。而光这些还不算,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其实是这几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父母犯了错误,做儿女的要柔和地劝说,所谓“怡吾色,柔吾声。”倘若“谏不入”,那便“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就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作者异想天开,以为无论什么事说两句软话,劝劝就能好使,至不济哭两声,挨几下打,事情也就迎刃而解。哪那么简单呢?他可实在低估了老年人的顽固程度。有的老人头脑昏聩,一条道跑到黑,执迷不悔,就连“挞无怨”也起不了丝毫作用,那这时做子女的应该怎么办?难道还要“死相谏”不成么?况且小棒受,大棒走。万一遇到奇葩的父母,在你“挞无怨”的过程中一棒将你轮死,岂不又让父母担了杀子的恶名?这又算是哪门子的孝顺呢?”
二人听了他这一番新奇理论,不禁相顾莞尔。韩宣接着道:
“当然,你们可以说这是鸡蛋里挑骨头。不过我总想,老年人岁数大了,思维不清晰,脑筋转不过弯的时候只怕比年轻人多的多。要不从来只听说有老年痴呆,你们可曾听说有过中年痴呆,青年痴呆?”
梁凯风笑道:“你这番话果然与众不同,看来静姝说的没错,你确实很有见解。”
“也谈不上见不见解。”韩宣听他赞扬自己,来了兴致:“我就是喜欢没事瞎琢么,什么事情光看不想总是不对,就拿这“卧冰求鲤”来说吧——”他说着,指指墙上的十字绣。张静姝抬头看了看,问道:“卧冰求鲤?那是什么典故?”
“这人叫王祥,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