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三试(3 / 4)
都是不值一提。
直到80年代末,韩国借助举办奥运会的机会,开始对文化上进行松绑和扶持。韩国经济逐渐崛起,其国内影视文化市场,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现在看来,韩国的影视真正崛起,才不过是几年时间。但从90年代中期开始,韩国加大对外出口韩国的文化作品,一些优质的韩国作品,在亚洲市场,卷起了一股‘韩流’旋风……”
“仅仅是靠政策扶持吗?我国早就在做了!”一名老师打断了王启年的长篇大论。
“恩,当然不仅仅是政策扶植,市场因素也很重要。说韩国影视之前,不得不提一下香港影视。其实,香港电影和韩国电影的成功,有太多的相似、共通之处!
两地本土市场都非常小,依靠本土市场,没法子养活大片,也不可能兼顾所有的题材,只能选择一些最擅长、最热门的题材优先发展。
香港选择优先发展的是功夫、港式喜剧,找到这些题材中最佳的盈利套路后,就按照套路出手,大量跟风模仿的作品,也能赚到钱。当一个套路被市场厌恶之前,必须找到新的成功套路。
在香港电影的黄金三十年,源源不断涌现新套路,所以市场是上升态势的。等到90年代中期,找不到适合香港电影行业现状的新套路,也就是创新乏力,既是走下坡路。
香港电影走下坡路的时期,正是韩国影视行业崛起之时。
韩国影视早些年的失败,在于政策限制,没法培育出健康的电影市场。90年代韩国政策放宽,市场在快速成长,其从业人员规模也在不断提升……
由于人口稀少,韩国合格的影视剧本,尤其是能被市场接受的影视剧本,数量一直是非常稀缺。为了解决优质剧本稀缺问题,90年**始,韩国电视剧和电影行业,广泛向社会征集优秀的故事,即使是家庭妇女创作的剧本,也可能被影视公司采纳。因此,这些剧本比较‘接地气’,能符合普通群众的审美和趣味,尤其是迎合了女性观众的审美趣味。
另外,就是这些业余出身的编剧,如果红了,其在剧中的话语权非常高。就像台湾的琼瑶女士,在琼瑶剧里面的话语权差不多。编剧,话语权不亚于导演,这样编剧的趣味,影响到了影视作品创作。而这些编剧,不少的业余的,其审美趣味和一部分草根观众,惊人的重合。
如果说,香港电影当年的成功,建立于迎合男性市民的审美趣味为主,是‘男人的童话’。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